常州:136家物管企業生存狀況調查:77家面臨虧損
《調查報告》顯示,全市(含金壇、溧陽)通過資質年檢的物業企業共172家,在管物業項目801個,受益人口約188.58萬人。無論酷暑寒冬,每天有1萬多名物業服務人員默默無聞地工作著。調查顯示,2006年,136家物業企業利潤總額332.18萬元,平均每家企業的利潤總額僅2.3萬。其中贏利企業59家,占43.38%。利潤總額50萬元以上的7家,占5.15%;10-50萬元的19家,占13.97%;10萬元以下的33家,占24.26%。虧損企業77家,占56.62%。虧損50萬元以上的6家,占4.41%;10-50萬元的32家,占23.53%;10萬元以下的39家,占28.68%。
人工大漲,調價受限
《調查報告》分析,不完善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是造成物管行業過半企業虧損的根本原因。近幾年,人員工資、物價等發生了重大變化,但等級收費的多年一貫制抑制了物管價格根據市場調節的權利。物業管理服務產品的非市場化價格,違背了質價相符、等價交換的市場規則,是物業企業經濟效益低下、經濟行為扭曲的根本原因。
物業管理行業是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,勞動力成本及其費用占企業總成本的80%左右。近幾年,我省最低工資標準由2001年的390元/月逐年增長到今年820元/月, 增幅已達1倍多,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幅在10%以上。在這一背景下,物業企業清潔工月工資已由450元左右上升至600元左右,還不包含“三金”,安全協管員提高的幅度更大。
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,而物業收費等級標準多年沒有提高。調查顯示,目前我市普通住宅收費標準至今為多層0.21元到0.26元/月平方米,高層0.33元到0.76元/月平方米。物管企業入不敷出,只能通過降低服務標準和收取停車費、公共配套設施租金等途徑來彌補,不僅擔負了巨大經營風險,扭曲了物業服務市場,還引發了業主不滿。
業主不滿,欠費解氣
《調查報告》指出,不成熟的業主消費理念也是物管企業生存的難題。業主是物業服務市場的消費主體,但一些業主還未建立“花錢買服務”的物管消費意識,更多業主尚未意識到物業服務等價交換的商品屬性,片面追求不符合市場規律的“低價格”、“高服務”,一不滿意便拒交物業服務費。
《報告》反映,61.76%的企業反映普遍存在拖欠物業服務費問題,有的老小區按每戶每月5至8元的標準收費,收費率也達不到50%。許多業主把應由開發商承擔的開發遺留問題和房屋質量問題,把小區車位、會所、物業用房等共用部位、共用設施設備的產權歸屬等問題,都誤認為是物業管理的責任。某新建小區物業服務質量很好,但物業服務費收繳率不到80%,欠費業主均因房屋質量有問題,聲稱要修好房屋再交物業服務費;還有業主因家中被盜或車輛被偷而拒交物業服務費,不理解保安僅是協助公安機關開展常規性安全防范,不可能杜絕犯罪。
收費不足,服務打折
《調查報告》指出,物管企業確有種種侵害業主利益的事件發生,如擅自改變會所等共用部位、共用設施的用途或利用其經營謀取收益;有的企業利用道路、綠化、廣場等增加停車泊位并提高停車費標準;有的企業利用電梯、墻面做廣告宣傳收入歸己;有的企業甚至挪用房屋和電梯維修資金等等。
根據分析,這些不規范行為是由于物業服務收費標準長年不變,而企業的用工成本卻連年攀升、入不敷出的困境所致。由于長期處于保本微利或虧損經營狀態,企業大多缺乏發展后勁,嚴重影響企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。現有172家物業企業中,真正有實力、上檔次的企業不多,一級資質企業僅3家,二級資質企業10家,僅占總數的1.74%和5.81%。更多物業企業規模小,業務狹窄,形不成規模效益,且大多處于低檔次運營狀態,僅能勉強維持現狀,難以提高服務水平,與業主的要求有差距。
扭虧需要創新機制
如果物管行業的艱難狀況繼續蔓延,將影響“和諧常州”、“和諧社區”建設,該行業的突出問題亟需引起各級政府、業主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。
《調查報告》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建議,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物業管理工作的領導和扶持;二是認真落實“以區為主,屬地管理”的物業管理工作新機制;三是大力促進業主自我管理、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;四是物業企業要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;五是物業管理協會要加強行業自律;六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等。
物管企業扭虧是系統工程,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和支持,當然更需要物管企業的誠信服務。
企業項目
Project
友朋期刊
Periodical